首页 |
|
今年2月初,根据省委省政府统筹做好疫情防控与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的统一部署,省地方金融监管局会同省财政厅、人民银行南京分行、江苏银保监局等部门依托于省综合金融服务平台,联合开通了为期半年的“受疫情影响小微企业融资绿色通道”。该绿色通道运行半年来,获得贷款的小微和“三农”企业20453户,加权平均利率4.76%,有效缓解了部分小微企业的资金难题。
这一条“绿色通道”,成为全国首创的满足受疫情影响中小微企业融资需求的省级特色平台。由此,在日前举行的全省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上,省联合征信公司荣获“全省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集体”称号。
银企线上对接,
低成本资金直达企业
2月初,南京市江宁区一家百货贸易公司老板在网上看到了“绿色通道”的信息,尝试拨打客服电话。“我打电话就是碰碰运气,能贷就贷,不能贷就找朋友借。”该老板说,没想到平台客服人员在了解情况后,很快推荐了一款贷款产品,并指导我如何在网上提出贷款申请。随后,银行工作人员通过以视频、快递等不见面方式审核了相关材料,前前后后一共才用了5天就给了220万、3年期的贷款,利息还比平时下降了0.25个百分点。“还能随借随还,真是方便。”他说。
同样感到惊喜、方便的,还有扬州地区规模较大的一家口罩无纺布生产企业。作为疫情重点保障企业,该企业在复工后就面临着订单爆涨、原材料供应紧张且价格大幅上涨等情况。“公司急缺500万元原材料资金。”公司财务负责人说,在朋友圈看到了“绿色通道”的宣传,按照指导上线发布融资需求,当天就获得了500万元授信,隔天就拿到了贷款,执行利率仅为3%,解了燃眉之急。
困难时期,优惠政策、贷款早一点传达,企业就能够早一点受益。在这样的背景下,“绿色通道”凭借着更全面的政策展示、更快的对接速度,获得了金融机构与企业的认可。数据显示,在“绿色通道”运行期间,前后吸引入驻了113家银行机构、66家政府性融资担保公司和29家转贷服务公司,上线金融产品378项,累计撮合成功获批授信22522笔,涉及金额756.7亿元,平均每笔金额336万元,惠及小微和“三农”企业20453户,加权平均利率4.76%。
作为江苏省综合金融服务平台的运维方,江苏省联合征信有限公司承担起“绿色通道”的研发和运维、协调工作。“疫情期间,央行、银保监会等金融监管部门以及各级政府部门都出台了很多优惠政策,‘绿色通道’可以承担更多的责任,不能仅是疫情期间银企对接的桥梁,更是低成本资金直达、政策直达企业的通道。”该公司负责人告诉记者,“绿色通道”还开设了“小微企业融资专版”“抗疫重点保障企业专版”“再贷款再贴现专版”,目的是让企业一目了然地了解优惠政策、融资产品等信息。
普惠金融深扩展,
首贷户占比超四分之一
江苏综合金融服务平台是我省搭建的一个旨在为中小微企业提供“一站式”融资的金融服务平台。在这一平台上,企业可以发布融资需求,银行在规定时间内“接单”并给出是否给予贷款的反馈。
该平台自2018年上线运行以来,目前已经覆盖了全省13个设区市。数据显示,截至11月22日,平台注册企业总数已达56.8万户,入驻各类金融机构342家,除了银行外,还有保险、金融租赁、融资担保、转贷基金、小额贷款、综合服务等多种金融业态,发布金融产品2362个,发布融资需求累计1.31万亿元,成功撮合融资累计1.19万亿元,支持企业10.05万户,笔均贷款金额383.9万元,户均贷款金额545.9万元;首贷户2.55万户,首贷户占比25.4%,首贷户累计金额677.8亿元,户均贷款金额265.8万元。
省地方金融监管局有关人士认为,从数据上来看,尤其是首贷户占比超过四分之一,这说明江苏省综合金融服务平台推进普惠金融、缓解中小微企业融资贵的作用逐渐增强。
实际上,在中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过程中,银企信息不对称是一个重要因素。其中,不仅仅是银行对企业的信息掌握不全面,企业对银行的金融产品、各个职能部门的优惠政策的了解也有限。
在金融回归本源、服务实体经济的大背景下,综合金融服务平台也成为银政企信息的展示、告知平台。记者注意到,在该平台上,人才贷、富民创业贷、苏农担、小微抵押贷、环保贷、小微e贷、小微e贴等多个部门的政策性金融产品也在显著位置上。截至目前,这些政策性贷款累计发放金额598.4亿,惠及企业12367家。
不仅如此,该平台也与省农行、省建行、省交行、省邮储、江苏银行、南京银行等银行实现了业务系统直连,这将进一步提升普惠金融的覆盖面和效率。
普惠金融基础设施得到检验
疫情是一场综合“大练兵”。对于普惠金融发展来说,疫情是普惠金融基础设施建设的检验场。
今年以来,数字化开始与产业深度融合。在普惠金融领域,打破信息壁垒、摆脱质押担保依赖,需要更多利用互联网技术、大数据分析等前沿科技。江苏省综合金融服务平台与江苏省联合征信公司“双剑合璧”,协同发力开拓江苏探索普惠金融的新途径。
在疫情防控最紧张的时候,“绿色通道”从最初的设想到上线运行,克服了研发人员分散办公的诸多困难,仅仅用时14天。半年的运行时间内,就有超过2万家的小微企业和“三农”获得融资支持,这表明江苏综合金融服务平台、省联合征信公司“双剑合璧”拓展普惠金融的新举措得到了检验。
信用类贷款是普惠金融的一个重要内容。记者从江苏省联合征信公司拿到这样一组数据:截至2020年11月22日,省综合金融服务平台当年新增授信总额2187.8亿元。其中,信用类贷款今年新增317.5亿元,占比14.5%,新增贷款笔数10900笔,占比17.6%。信用类贷款的平均利率为5.21%,非信用类贷款的平均利率为4.84%。
不少银行提出,发放信用贷款主要需要三个支撑:政府相关政策支持;行业优质企业白名单;企业信用数据;关键是企业信用数据。摆脱银行对抵押担保的依赖,需要更为充分的信用数据的采集与分析。
目前来看,大多数银行获得企业运营有效信用数据存在困难,少数银行虽然采集了一定的企业信用数据,但数据维度和内容有限,甚至需要花费高昂的成本来获取,间接抬高了信用贷款门槛与融资成本。
为了解决这一痛点,省联合征信公司与金融机构密切沟通后,按照金融服务的具体需要,在有关单位大力支持下,目前已归集了涉企信用数据1097项、3.2亿多条。
“数据与信用信息的深度开发利用,是优化金融资源配置、增加金融服务供给的新型推动力。”江苏省联合征信有限公司负责人说,接下来,围绕着数据产业化、产业数据化,公司除了要不断升级综合金融服务平台、省级企业征信平台外,还要加强更多数据的接入,以及加大征信产品与金融产品的场景开发与应用,重点突破某些应用场景,与金融机构共同打造一批具备普适性、可复制的特色产品,不断拓展普惠金融覆盖面,提升普惠金融基础设施效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