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省沿海集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引,立足“省级沿海开发主力军、省级沿海开发重要投融资平台”两个基本定位,抢抓沿海开发战略等多重叠加重大机遇,摆正严守生态红线与产业发展的关系,强化以退促进的战略思维,有所为有所不为,变被动为主动,厚植绿色底色,积极探索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新路,获得全新发展空间,为融入国家战略、服务江苏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生态环境支撑。
加强生态资源保护。抓住自然保护区划调整、生态红线划定、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海洋岸线修测机遇,完成条子泥匡围工程验收,推进仓东片、条子泥区域整体划为陆域,为推进生态保护与湿地修复、土地高效利用、全域综合整治、多业态产业布局、主业发展壮大夯实了根基,极大增强了集团发展的确定性。确立土地资源先保护后开发、在保护中科学开发的发展思路,主动退出条子泥垦区1.5万亩土地,果断暂停条子泥二期围垦项目,在条子泥原有20%生态用地基础上,新增堤内近1万亩和堤外海域3万亩作为盐城条子泥湿地公园保育区和恢复重建区,建设生态水库、生态公园,支持盐城黄海湿地成功入选世界自然遗产名录,条子泥成功创建AAA级景区。
实施退渔还湿生态修复。策应国家蓝色海湾整治、海岸带生态保护和修复行动,严守生态环境底线,果断放弃短期经济利益,实施大丰海北区域7.7万亩退渔还湿和生态修复,自筹资金1.2亿元全面回收外包养殖土地,全力支持国家级珍禽保护区建设。落实生态补偿资金,每年实施生态补偿增殖放流,累计投入资金3243万元用于条子泥海域水生生物增殖放流工作,丰富了周边海域海洋生物数量,提升了滨海湿地生态环境与景观价值。
积极开展盐碱地改良。有序推进盐碱地改良关键技术研究,深入田间地头收集观测数据,积极践行化肥减量施用、病虫草害绿色防控理念,不断参与修正适合盐碱地绿色生态综合治理技术经验,为盐碱地综合治理提供较为可靠的自主技术体系支撑。通过低海拔地区藜麦生态绿色标准化与全程机械种植技术等创新技术手段的应用实施,盐碱地地力不高、改良利用瓶颈等问题渐渐得到改善,斑驳滩涂蝶变为郁葱良田,补充了耕地资源,整治后备资源超1万亩,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后备土地资源。
全面推进绿色生产。摒弃传统填海围垦发展模式,充分利用宝贵土地资源,收回发包土地近17万亩,以优质稻麦、精品渔业、特色果蔬为主导产品,因地制宜发展绿色生态农业,自营面积超过11万亩,农业生产布局、产品开发、品牌构建、营销体系初步健全。制订28个农业、水产品生产标准,严格把控农资投入,减少农药和化肥投入,先后完成5.13万亩果蔬、大米绿色有机认证,另有6.49万亩绿色认证工作进入审批程序。以实现企业发展与环境保护和谐共处、生产经营和生态保护匹配双赢为目标,加强水污染防治,提升水环境质量。印发《省沿海集团所属农业企业水污染专项整治工作方案》,开展养殖尾水常态化监测,形成了初步评价报告,为下一步养殖尾水达标排放奠定基础。